了,其死因不过是由于超日王的嫉恨,看来,得罪国王还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辩论也很危险,至少失败了是件危险的事。他再次想到了木叉毱多,这位曾在印度游学二十年的国师对他过的话:“在天竺,辩论是一件很残酷的事,一个人,若能正确审议精微的议论,能评议精妙的理论,辩论时思路敏捷,就会被请去乘宝象,前呼后拥,随从如林;如果词锋被挫,脸上就会被人涂上红白粘土,身上撒上尘土,被排斥于旷野,丢弃于沟壑。”
对于这种法,当时的他还不甚相信,总觉得,所谓辩论,不过是为了明辩真理,怎么能拿性命做赌注?现在看来,木叉毱多显然没有错,印度的部派辩论就是如此的残酷。
“后来怎样了?”圆觉扯了扯他的衣襟,继续追问。
玄奘叹息:“后来,如意大师带着遗憾去世了。而那个热衷于布施的国王终于无法持续他的善行,在随之而来的增税问题上,他的善行变成了一个可怜的微的泡沫。再后来,犍陀逻江山易主,王朝改姓。如意大师的弟子世亲法师向新王上表:‘陛下依靠圣德登基为王,请为天下生灵作主。先师如意,学问博大精深,穷极玄妙之理。已故国王对他怀有宿怨,聚众损坏他的名声,致使他含恨而终。我蒙老师的教导,此仇不能不报。’新王知道如意论师是个贤士,又欣赏世亲的高雅品格,于是召集先前曾与如意辩论过的外道,重新展开辩论。在这场辩论中,世亲复述了当年老师的宗旨,顺利击败对手,为师父正了名。新王表彰圣贤,如意论师就是其中之一。”
“这下如意大师可以瞑目了。”圆觉松了口气,对这样的结局很满意,“幸好,他有世亲菩萨这样的弟子。”
玄奘道:“其实,对世亲菩萨影响最大的老师,不是如意大师,而是他的兄长无著菩萨。”
“原来还有一个故事,”圆觉兴奋地道,“师父你快讲!”
玄奘点头道:“无著和世亲两位菩萨是亲兄弟,他们都是犍陀逻人,那时的犍陀逻被称为富娄沙富罗国。他们的父亲是一位国师,母亲名叫比邻持,夫妇二人共生了三个儿子,长子阿僧迦,便是无著菩萨,次子是世亲,三子因母得名,就叫比邻持子。
“三兄弟最初都跟随父亲信奉婆罗门教,后来皆依乘佛教‘一切有部’出家,开始信持佛法,成了佛教有名的高僧大德。这其中,老三比邻持子据修成了阿罗汉果,终其一生信持‘一切有部’。
“相比较而言,他的二哥世亲的学问和胆识比他大得多。同样是学习‘一切有部’,世亲菩萨不满足于现有的经论,竟然潜入罽宾国偷学《大毗婆沙论》,著成《阿毗达磨俱舍论》一书,成了‘一切有部’中学问最高的人。”
“还有偷学经论的?”圆觉惊讶不已,“这是怎么回事?”
玄奘笑了笑:“这是个有趣的故事……”
大约在佛陀去世后五百年,佛教进入部派时期,一时间宗派林立,异纷呈。
“一切有部”音译为“萨婆多部”,是诸多派别中势力较强的一家,传法的中心位于北印度罽宾一带。此派势力虽然较大,但内部也已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了一些理论之争。
当时,派内学术水平最高的是一位名叫迦旃延尼子的比丘,为了调和内部的理论纷争,确定“一切有部”思想的正统,他召集五百名罗汉僧云集罽宾,共同撰集“一切有部”的论藏。他们发下通知,告诉本派的信徒,凡是他们所听到的佛法,都要送交到罗汉大会,以便集中讨论,定其真伪。这一活动得到信徒们的大力支持,收到的教法信件多到难以胜数。据,五百罗汉用了十二年的时间才全部讨论完毕。
这件事佛教史上称为第四次结集,又叫“一切有部”结集,其结果是成立了一部长达百万颂的《大毗婆娑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