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 第75章 第75章水密隔舱(2/3)

第75章 第75章水密隔舱(2/3)

有声小说,笔趣阁在线收听!
手一触,紧密如铁般发凉。

是上好的铁木,又叫铁梨木。

无怪王匠头要叫人单独守此木料。

王匠头道:“船舵如鱼尾,掌控船舵才能乘风御浪,船舵的好坏可全依仗这几根木头。”可其重要『性』。

忙活了好几日,裴少淮在造船厂内大开眼界,让他不不赞叹先辈们的智慧。裴少淮心想,在材料匮乏、纯靠人的世道,先辈们用一次次的试验,选出最合适的材料,又一辈辈传承改进,从而造出御海的大船。

这是一种漫长而又沉稳的智慧。

过了半月,裴少淮再次访。此时,龙骨外已经安装好紧密的底板,船只初雏形,宛若一只竹叶状的大碗,从上往下时,里面空空如。

王匠头到裴少淮,神秘兮兮道:“裴举人正巧,船只最关键的一道工序,今日开工。”

裴少淮听后,欢喜又好奇。

木造船只能在茫茫沧海上航行,除了选材和手工细致以外,必定有其智慧之处,想这道最关键的工序可以探一二。

“裴举人请随我。”王匠头带路道。

二人到船坞高架台上,可以空船壳里,数十人正在合做工。

他们沿着主龙骨搭起一道厚厚的竖直舱壁,分成左右两半,再继续装上一排排的横舱壁,把船只底仓隔成了一格格,舱壁密封,互不相通。

细数,共有十八宫格。

“此乃第三道工序,安装水密隔舱。”王匠头道,他买了个关子,又问,“裴举人不妨猜一猜,此举有用,为称之为最关键的一道工序。”

裴少淮世历事虽多,不曾细学过古造船术,初一听水密隔舱不知为物。但他很快就想到了水中竹筏,一节节的竹子漂浮于水上,倘若只是某一节竹筒破了,竹子不会沉。

因为竹节隔膜把竹子分为了许多节竹筒。

破一壁而未破全身。

水密隔舱应用的正是这个道,十八个宫格互不相通,倘若海上触礁或是被敌寇炮轰,船体不幸破损,亦只是某个隔舱进水而已。此时赶紧调整重物,平衡船体,尚足以折返靠岸修复,大大保障了船员们的安全。

想通了这一点,裴少淮喜形于『色』,又满是敬佩。

裴少淮道:“隔舱有如竹节,各不相通,倘若航行破损,则尚有挽回的余地。”

王匠头听此一言,一愣,有不敢相信,惊讶于『色』,他道:“裴举人果然有大才,一就想通了,无需老头子我多言解释。”

裴少淮摇摇头,应道:“第一个想到用此法的先辈,才是真真的有大才。”

他站于先辈的肩膀上,俯瞰全景,能够猜到水密隔舱的作用,这不算甚么,换作少津、言成他们,应该能想通。而第一个到竹筒,又能想到将“竹筒”应用到船只上,仿造出隔舱的人,才是大才。

兴许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辈又一辈的人。

蓦地,有件事在裴少淮心间愈发明晰——他要做的,是在通晓人智慧的基础上去不断改进,而非用他后世的记忆,尝试将周遭的一切推翻。

一步一步,则未可期。自以为聪慧,则会显一文不值。

两月余,船只基本成型。一只三百料的船只,长数十米,约有两楼之高,可容五六十人。

船只通体仍是原木『色』,工匠们在做最后的工序。

捻缝工们将椰壳丝或麻丝,掺『揉』入贝壳粉和桐油,用小锥子一点点捻入板缝当中,填满船体的所有小洞、细缝。他们上下检查,不敢有所遗漏。

水上防虫蛀。工匠们将砺灰粉和米汤调制浓稠,涂于船体上下。

水下防海水腐蚀。则用石灰水涂抹船底板。

裴少淮再的这一日,到十几个老工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