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定秦曲 > 第一二一章(2/4)

第一二一章(2/4)

上一页定秦曲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趣阁在线收听!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用汞、砷对尸体进行防腐的习俗。经化学鉴定,马王堆女尸之所以千年不腐,在于其两个明显特点:一是经过了汞处理,二是对尸体进行了黍酒及其他物体的浸泡。考古人员分析棺液沉淀物,验证了里面含有大量硫化汞、乙醇和乙酸等成分,对尸体细胞起到了固定作用,这成为古尸不腐的一个关键因素。

使用多层纺品缠裹:

尸体的**,细菌的分解是主要原因。而细菌又分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抑制需氧菌的活动除了要实现杀菌消毒外,必须严密密封尸体以防止空气进入。

在先秦时期,对人死后的衣着进行了严格的限定。给尸体服衣称之为小敛,放尸入棺为大殓。小敛之时所用的袭服,《仪礼?士丧礼》载:“乃袭三称。明衣不在算。”三称,就是指爵弁服、皮弁服、缘衣三套衣服,但是这不包括沐浴之后所穿的明衣。实际上来说是至少要穿四件衣服。除了包裹厚厚的衣物外,还要为死者填塞耳朵、覆面、裹首、结跗、缚手、套尸,然后在外面再以衾(单被)包裹,以绞结扎。可谓里三层、外三层,严严实实的将尸体包裹起来,最大限度的避免尸体暴露于充满细菌的空气之中。

为什么选择纺织品而非其他物品裹尸呢?

这里面是有一定道理的。入葬之初,墓室内的环境是不可能隔绝到防止**菌生长繁殖的地步,但墓室中的氧气很快被随葬品中大量的禽、鱼、肉、蛋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所消耗,又因为内棺和墓室都是密闭的,因此在椁室中形成了缺氧环境,从而使需氧菌得到了抑制。但是此时还有厌氧菌存在,一样能够导致尸体**。用纺织品裹尸,是因为尸体的蛋白质、脂肪及随葬的丝织品分解产生的有机酸,使棺内环境逐渐向酸性转化,导致厌氧菌无法适应并最终死亡,这样尸体的**过程终于停止了。

运用冰块降低温度:

冰的防腐作用,主要表现在降温方面,这对于降低**菌的活跃程度,延缓尸体**所起的积极作用。春秋时期的国君、贵族死后,举行完招魂,在陈放尸体供人瞻仰时,如果是夏天,一般要在尸体周围摆放冰块,用以降低温度,防止尸体迅速**。

《礼记?丧大记》:“君设大盘造冰焉,大夫设夷盘造冰焉,士并瓦盘,无冰。”《仪礼?士丧礼》:“士有冰,用夷盘可矣”,但是那时没有现代的制冰手段,冰的保存是非常困难的,因而只有达官贵族才具备使用冰的条件。

古代不是没有冰箱而是没有制冷的冰箱。冬天的时候,人们在冬天把湖或河的冰凿成一块一块,然后窖存起来用稻草、泥封好。等夏天的时候取出来用来保存易坏的食品。那时一些官宦人家有一种冰箱,这种冰箱分为两层,上面放食物下面放这种天然冰。保存尸体也是同一个道理。在夏天时,把冰放在大盆里然后把盆在尸体下面。以此达到防腐的目的。

当然,也有一些因为自然因素导致尸体被冰化现象而保持多年的例子。

后世在阿尔卑斯山区发现了一具“冰人”尸体。这个冰人临死时穿着鹿皮外套,外加一件防寒防雨的草编大衣,头戴一顶圆形小帽,此外,还带着一张弓、十几支箭和一把铜斧。

冰人被发掘后,即由直升机运往德国的英斯伯拉克法医研究所。经放射性同位素测定,这冰人系5300年前的古尸。

这是迄今发现并保存得最完整、最古老的古尸,要比中国马王堆的古尸还要古老3000多年。现在它的皮肤、内脏,甚至眼睛都保持完好,看来用冰冻的措施来保存尸体也是古人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尸体摘脏脱水风干:

人死后尸体会很快腐烂,主要是由内脏及软器官腐烂并引起其他部位腐烂所致。如果将内脏及软器官及时摘除并辅助以其他措施,能够相对容易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定秦曲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