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挤着坠向目标。
无数闪光包围了堡垒,接着是烈火,浓烟,更多的闪光,更多的烈火、浓烟。
军在海兰泡的堡垒原本是按照能够抵抗230毫米炮弹的标准而建筑,华军虽有305毫米攻城炮,但发射速率低,准确性不够,攻击军的堡垒时甚为勉强。
“强云”飞艇投下的500千克炸弹相当于英国海军新装备的329毫米大炮的炮弹重量,而且投放时载艇的速度较慢(大约每小时五十公里),准度要远高于火炮,炸弹配备延时引信,可在穿透堡垒的顶部防护层后进入内部起爆,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发信号,重型战艇队返航,请中型战艇队继续向第2目标航行。”
方永杨上校在他的101号艇上下令道,他从望远镜中看清楚了遭轰炸后的军堡垒已是颓烂不堪,心中感叹不已。
他的回忆录中就此写道:“……那天,12艘强云战艇一次投下了96吨炸弹,我注视着那些炸弹落下,想起光兴三年时……武威公与时为陆军上将的武勋公和武灵候到基地视察,我当时作为试造飞行器的试飞员,趴在雏鹰六号的机翼中间飞上天向元帅和将军们演示,更本就没想过有这么一天会坐在带着鳄鱼皮垫子的飞艇吊舱中,指挥一支首尾相连有一公里多长的飞艇队,一次向一个堡垒扔下两百颗比305毫米炮弹还要重一半多的大炸弹……事后我才知道,那一次轰炸至少造成五百名军伤亡,12到15门布置在坚固工事里的火炮损坏……”
20分钟后,韩林上校的18艘紫云艇轰炸了“米柳恰克”支撑点,雨点般落下的(216枚)250公斤航空炸弹几乎将布置在半永久性工事中12门军火炮全部摧毁,部署在这里的军一个哥萨克营伤亡超过三成,“米柳恰克”的守军一瞬间里失去了大半战斗力。
8时30分,华军的重型火炮恢复轰击,雨点般的炮弹集中洗劫已经损失严重的军堡垒和“米柳恰克”支撑点,那里的军为避免更大伤亡,暂时撤出了阵地。
9时整,在密集炮火的支援下,华军禁卫第一“云龙”团开始在黑龙江舰队的支援下自瑷珲出发,渡江前往江东六十四屯地区。江东六十四屯的乡府——威远城中早已集结了边防第11团和东北民防第25团的5000名武装人员,这些部队依托城墙构筑了坚固的防御阵地,并得到了对岸华军重炮的支援,成为了天然的桥头堡,只等大部队将桥架起来。禁卫第一团的任务就是作为禁卫第一师的先锋,乘船航渡到江东六十四屯地区,协助当地边防和民防部队防御预定的桥头堡,以便让后继部队安全登陆和让工兵部队顺利架起浮桥。
黑制服的禁卫军官兵此时纷纷从江岸的树林中整队而出,如一股股黑色溪流奔向黑龙江,眼看就要注入江水中,川流大海了,却被早已停泊在岸边的数十艘大小驳船和军舰吸入腹中。
海军少将易明轩坐镇黑龙江舰队旗舰“江安”号,麾下含四百八十吨“江”字级炮舰4艘,一百九十吨“鲲”字级炮艇6艘,以及百吨以下的巡逻快艇15艘。
为了指挥方便,易明轩少将的黑龙江舰队暂时脱离了海军司令部的管辖,而归属东北方面军直辖,这天,易明轩少将受领的任务是:掩护陆军过江及修筑浮桥。
军的阿穆尔河(黑龙江的国称谓)舰队主力就部署在海兰泡,因此,易明轩少将的舰队必须时刻准备进行水面炮战,为了支持舰队作战,禁卫野战军的三个105毫米加农炮连隐蔽在岸边的直射阵地中,18大炮对准了俄舰发动攻击的必经航路,野战军司令官梁天河上将希望能够以此减轻黑龙江舰队的负担。
负责运载禁卫第一“云龙”团2400名官兵和全部武器、3个基数弹药的驳船队系征用而来,由驳船工人与黑龙江舰队的官兵共同操纵,预计完成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