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铁血帝国 > 第二百零四章 :危急!战栗的海峡!(四)(2/4)

第二百零四章 :危急!战栗的海峡!(四)(2/4)

上一页铁血帝国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笔趣阁在线收听!
废黜,由他65岁的异母弟弟继位,是为穆罕默德五世。

新苏丹平庸软弱,任由“青年土耳其党”人摆布,而“救国有功”的民族派军官借此实际控制了“统一与进步委员会”和国家政权,替换了所有的宫廷官员和政府官吏,推行一套比哈米德二世时代有过之而不及的中央集权**政策,他们对帝国的非突厥民族穆斯林臣民如阿拉伯人、阿尔巴尼亚人、库尔德人强制推行突厥化的政策,同时取消了基督教臣民原有的一切自治权利,引发了各民族、各阶层的日益不满,自由派军官更组成了一个名为“新党”的政治组织,对当政者的各项方针政策予以严厉批评,得到了相当一部分“青年土耳其党”人的支持。

1912年7月,由于在意土战争中屡战屡败,执政的民族派内阁在兵变威胁下被迫集体辞职,自由派内阁上台,然而接踵而来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却导致了奥斯曼帝**事上的全面崩溃:为了同意大利争抢胜利果实,希腊、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黑山诸国组成巴尔干联军突然从巴尔干战线发动进攻,联军有七十万之众,而正在向意大利求和(最终向意大利割让了利比亚、罗得岛和爱琴海东南的多德卡尼斯群岛)的奥斯曼帝国只能投入三十二万五千人,战争爆发后仅仅20天,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领土几乎全部沦陷。

随之而来的和平谈判中,当自由派内阁最终被迫决定接受巴尔干同盟的割地要求时,以恩维尔为首的民族派军官在首都发动了政变,他们冲入内阁会议室,开枪打死陆军大臣纳齐姆,逼迫自由派的大维齐卡米尔签署辞职书,授意苏丹穆罕默德五世任命民族派的铁杆支持者谢夫凯将军为大维齐,民族派就此重新擢取了政权,并重开战端,然而却未能挽回颓势,最后还是不得不接受了原先的割地要求,丧失了巴尔干半岛的绝大部分领土和爱琴海上几乎全部岛屿。

败给俄、法、奥、意这样的欧洲列强就罢了,败给从前的藩属国和臣属民族这一奇耻大辱却着实令奥斯曼帝国的民族主义者难以忍受,战后不久,谢夫凯将军在前往大维齐官邸的路上被人开枪射杀在车内,民族派骨干、京城军事总督杰马尔立即利用此事为借口,大举逮捕、流放反对派尤其是自由派“新党”人士,事实上建立起陆军大臣恩维尔、内政大臣塔拉特和海军大臣杰马尔这三大军事寡头的军政府统治。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仅仅4个星期,原巴尔干联军中的保加利亚因为对分赃结果不满,悍然对占据马其顿的塞尔维亚和希腊军发动进攻,结果遭到预有准备的塞希联军强力反击,其主力第二集团军八万人被希腊国王康斯坦丁亲率的六个师七万二千人在基尔基斯战役中击败,不久,与保加利亚有领土纠纷的罗马尼亚趁机出击保军背后,两天后,恩维尔指挥的奥斯曼军越过停战线,几乎未受抵抗即收复了被视为帝国第二首都的亚德里安堡,总算夺回了一小片欧洲领土。

这就是欧战爆发之前,被列强蔑称为“欧洲病夫”的奥斯曼帝国充满悲剧的“青年土耳其党人革命”历程。

随着“青年土耳其党”中民族派的得势,德国对奥斯曼帝国的影响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早在革命之前,“青年土耳其党”中的自由派人士就以亲英情绪而闻名,毕竟在拿破仑战争之后国与奥匈帝国掀起的对奥斯曼帝国的瓜分狂潮中,全赖英国外交政策和皇家海军的支持,奥斯曼帝国才得以多次免于亡国——虽说与此同时其本身也充当了英国本土与印度之间战略通道的“防护墙”,此外,不少有留学生背景的自由派人士也难免对英式立宪民主充满了憧憬之情。

另一方面,“青年土耳其党”中的民族派青年军官则多崇拜德国:普鲁士军队的雄壮威容与严整纪律,德意志第二帝国宪法中体现的**主义与服从思想,以及那高度发达的工业与科技……足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铁血帝国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