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又被称为“婆罗门国”,这个名称是有道的。据,婆罗门是吠陀仙人的后裔,是一切知识的垄断者,甚至可以通过祭祀与神直接沟通,得到神的保佑和赐福。因而在社会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为最胜种姓。
除婆罗门外,还有以王者、贵族和武士阶层为主体的刹帝利贵族,他们要藉着婆罗门的祭祀而得到神佑,因而是第二种姓;
吠舍是第三种姓,主要是从事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自由民;
第四种姓是首陀罗,主要是被征服的奴隶。
在此之前,玄奘对种姓制度的了解仅限于此,他一直以为,身为奴隶的首陀罗,命运是最悲惨的,万万没有想到,还有在首陀罗之下的旃荼罗,他们的地位低下到连奴隶都做不成!
阿提伐摩在一旁不停地给他解释:“旃荼罗是极恶极卑贱的贱民,被排除在一切种姓之外,从事的也是最卑贱的工作,比如屠夫、钓徒、戏子、娼妓、刽子手、搬运无主尸体、清除粪便之类的。四种姓的人绝对不能与他们交往,就连喝水都不能共享一口井,否则便是不吉!这些人所居之处都有特别的标志,如果要出门行走,只能躲在路边的阴影里,而且要击木,提醒别人注意回避……”
这苛刻的规定令玄奘感觉不可理喻,他忍不住又朝那个方向看了一眼,那些被他“唐突”的人已经悄悄离开了……
“那么,如果我不介意他们的不吉,硬要与他们接触呢?是否我也会被认为是不吉的人?毕竟我是个外国人,也不在四种姓之内。”
阿提伐摩顿时瞠目结舌,话都不利索了:“法……法师,您可是有名望的高僧,又是来这里求法的,何必自甘堕落?惹人讥嫌?”
“也就是,如果我真的那么接触了他们,也不会有人对我怎么样,是这样吗?”玄奘微笑着问道。
“不是这样的!”阿提伐摩道,“确实有很多人不愿意去管外国人的闲事,他们顶多认为你不吉,不与你交往也就是了,那样你的求法会很麻烦,也不会有寺院接纳你。但这是最好的结果;如果有人想管闲事,到婆罗门天祠或者王宫里告你一状,你也有可能会被判有罪;还有一种更大的可能,就是一些人看不惯你,认为你是在挑衅,他们也不去告状,只悄悄纠结在一起,杀死你。不会有人认为他们的做法是不对的!还有就是,不管别人如何对你,你接触的那个贱民都一定是有罪的,他会被烧死,因为他辱没了一个有名望的高僧……”
听了这番话,玄奘彻底无语了,一时竟不知该什么才好。
他万万迢迢来到佛国,却不曾想,佛国给他的第一印象,竟是人与人之间如此尖锐的不平等!
见他神色黯然,阿提伐摩颇有几分担心,又道:“大王叫我保护法师,我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法师喜欢看书,弟子觉得您应该看一看《摩奴法典》。”
“就是婆罗门教的那个法典?”玄奘问道,“我是佛教徒,为何要去看别的教门的教规?”
阿提伐摩道:“虽是婆罗门的教规,但是这里的很多国家都奉行,它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法规和基准,包括佛教徒和耆那教徒都不能轻易违背。法师好歹了解一些,以后行事就可随顺世俗,权巧方便。话回来,就算您实在看不惯,不想随顺,一旦被人抓住,要烧要杀,也知道是为了什么。否则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岂不冤枉得很?”
看着这位迦毕拭官员一本正经地着这么残酷的话,玄奘不禁苦笑起来。
一行人终于进了城,这个周长千余里的国家是连接中亚和天竺的要道,因而商旅众多,市肆当途。大街巷弯弯曲曲。房舍、平台、楼观,有的用木头制作屋顶,涂上石灰,盖上砖坯;有的则用茅草盖顶,形式与中国也差不太多。居民大都体形矮,容貌卑琐,举止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