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得轻挑浮躁。
滥波国的佛教显然不是很发达,这一点打从玄奘进入国境就看出来了——不管是在乡间还是城市,到处都是或简朴或富丽的外道天祠,大约有几十座,那些奇形怪状的异道们进进出出,熙熙攘攘,煞是热闹。
玄奘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这些异道——他们的服饰五花八门,裁制诡异。有的腰系孔雀尾羽,有的脖子上挂着人骨项链,有的只用草和木板掩盖身体,有的赤身裸身,有的全身涂灰,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最正常的是那些身穿白衣或红衣的,看起来还算有些威仪。
相比之下,佛教寺院就少得可怜了,这一路他们只遇到了不到十所,且僧徒寡少。
不过这里的僧寺结构倒是颇为新奇,四角建有高楼,楼阁至少三层,屋椽和屋梁雕镂得奇形怪状。门窗和墙上绘有众多漂亮的彩绘。
寺院里就可以找到《摩奴法典》,玄奘嘴上不看别的宗教教规,其实并没有太多忌讳。出门在外,多了解一些东西总是好的。
何况他也看出来了,在这块土地上,婆罗门教显然比佛教更发达。
同佛经不同,《摩奴法典》并非刻写在贝多罗叶上,而是用了一种皮不像皮革不像革的东西,估计是为了保存更久吧。
打开第一页,上面写的是:“始终为脱离爱与恨的有智识的善人们所衷心赞成和奉行的就是法,现在请你们学习它。”
法典共分十二章,2685谒。其中第一章就是创世,讲述了梵天创世的故事,并且明,此法典也是梵天所著,传予人类的始祖摩奴,由摩奴编纂完成,再由其后代波利故传到人间。
《摩奴法典》虽名为法典,却属于法经或法论的性质,里面有教律,有习俗,有礼仪,有神话,纯粹谈法律的部份不会超过三成。
“摩奴为任何人规定的任何法,全都是《吠陀》中的教示;因为《吠陀》包含一切知识。”
《摩奴法典》用大量的篇幅规定了四个种姓的权利和义务——
“专志于寻求达到最后解脱的坚持义务的婆罗门,要圆满遵守下面六种实践:诵读圣典,教人诵读,祭祀,帮助人祭祀,布施,接受布施……”
“在一切物类中,生物为高;生物中,赖智慧以生者为高;人在智慧动物中最高;婆罗门在人类中最高。”
“这个世界曾经因为没有国王,到处为恐怖所搅乱,所以,为了保存万有,梵天才从天王、风神、阎摩、太阳神、火神、水神、月神和财神等的本体中,取永久的粒子,创造出国王。”
“吠舍在接受结束圣纽仪式并娶和自己同种姓的妻子后,应始终勤勉从事自己的业务,并饲养家畜。因为造物主创造了有用的动物之后委托吠舍来照管,而将整个人类置于婆罗门和刹帝利的保护之下……”
“吠舍要熟悉宝石、珍珠、珊瑚、铁、布、香料和调味料价格的高低;要熟悉播种应该使用的方式和地质的优劣,要了解整套的度量衡制……保护商品应该采取的最好措施,和一切关于买卖的事宜。应该以合法方式大力增殖财富,并注意给予一切生物以食品。”
“出身低贱的人无论用哪个肢体打击出身高贵的人,这一肢体应被切断。这是摩奴的命令。”
“首陀罗不论是买来的或不是买来的,都应强制他们从事奴隶工作。因为他们是被自存神创造来侍奉婆罗门的。首陀罗虽被主人解放,但不能摆脱奴隶地位,因为这种地位对他是天生的,谁能使他摆脱呢?”
“婆罗门穷困时,可完全问心无愧地将其奴隶首陀罗的财产据为己有,而国王不应加以处罚;因为奴隶没有任何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他不占有主人不能夺取的任何所有物。”
《法典》中专门明,前三个种姓可以诵读《吠陀》经并参与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