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吃点东西?”
“不用,”玄奘道,“我什么都吃不下……我们,去向阇耶毱多善闲三藏告别吧。”
他们渡过阎牟那河,到达东岸,来到秣底补罗国。
这是个气候清凉舒适,民风淳厚质朴的国,信仰异教和佛教的人各占一半,很多人精通禁咒和法术。
然而最令玄奘感到惊讶的是,这个国家的国王居然出身于首陀罗种姓!在这之前,他所见过的国王中,最低种姓的也是吠舍,还有就是迦湿弥罗那个模样酷似婆罗门,却疑似有着首陀罗血统的“讫利多种”国王。而秣底补罗国的国王却实实在在是由身为“一生人”的首陀罗担任的,这本身就明了印度的种姓制度也不完全是铁板一块。
可惜这个国王不信佛教,事奉天神。境内有天祠五十多所,各派外道混杂在一起,各自修行。佛寺也有十余座,僧人八百多,大多研学乘“一切有部”。
都城之南四五里,有一座型伽蓝。当年的瞿拿钵剌婆论师曾在这里撰写《辩真论》等著作,共有一百多部。
伽蓝中的僧侣们告诉玄奘,论师少年时就才华出众,长大后更是学识渊博,见识亦广。他原本研习大乘佛学,未能尽悟妙理,于是阅读《毗婆沙论》,放弃大乘改宗乘,撰写论著几十部,驳斥大乘理论,顽固地坚持乘学。又撰写世俗著述几十部,非难前辈所写的经典论著。然而,他虽长期深入研究佛经奥义,疑难之处仍未尽除。
当时有位提婆犀那罗汉,经常往来睹史多天,瞿拿钵剌婆论师希望能够拜见慈氏菩萨,解决疑难,请求教益。于是,便请求提婆犀那罗汉用神通力将他接上天宫。
论师见到慈氏菩萨之后,只作长揖而不跪拜。
罗汉道:“你怎么如此高傲?既然是来求教于菩萨,为什么不恭敬致礼?”
瞿拿钵剌婆答道:“我是受戒比丘,而慈氏菩萨享受天堂福乐,并非出家僧侣。要我向他致敬,恐怕并不适宜。”
菩萨知道他傲慢成性,不是接受佛法的人材,所以瞿拿钵剌婆往返天上三次,仍未解决疑难。只得再次恳请提婆犀那,要求重新觐见致敬。罗汉厌恶他的傲慢,不予理睬。瞿拿钵剌婆未达目的,便生怨恨之心,前赴山林之间,修习禅定,但因傲慢未除,始终没能证得道果。
这样的传是般若羯罗不喜欢的,他毕竟是乘“一切有部”信徒。但他也没什么。
自从进入中印度,信奉大乘佛教的国家越来越多了,这令玄奘感到欣慰,不过,他并没有想过要改变般若羯罗的信仰,毕竟他自己对乘佛教也不反感。
要去羯若鞠阇国,需先经过阿耶穆佉,这也是位于恒河岸边的一个国家。
由于连着下了几天雨,河水暴涨,很多狭窄的河道也变宽了,商人们大都选择走水路。因此般若羯罗提议,放弃陆路改走水路,坐船沿恒河顺流而下。
“这是最近、最快的选择了。”他。
玄奘却有些犹豫:“那么多人死在这条河里,船行在上面,只怕……”
“师兄多虑了,”般若羯罗笑道,“哪条河里没死过人?便是在陆地上,无始劫以来,也不知吸了多少人的血!你若在乎这个,干脆就不用出门了!”
这话的也有道理,玄奘不得不点头同意。
他们是在摩裕罗城上的船,这是秣底补罗国西北部的一座大城,居民人丁兴旺,水流交织,出产各种宝物。离城不远的恒河河畔,有座大天祠,据里面的灵验奇迹很多。
玄奘与般若羯罗整理好行李马匹,沿着河岸走向那个繁忙的渡口——那里停泊着几艘大船。
不远处,一支满载木材和矿沙的船队正从河里提起锚索,最前方的两艘大船分别扯起前帆、主帆和后帆,几个水手正用力将粗大的帆索拴上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