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
“实话实,只是毕业时等待分配工作当口,去了其中一个地方。那时除了上课就是企图单枪匹马编唐五代诗词字典,周末和星期天全部砸在里面在,哪想到游什么景点。”
“知道,你这高材生就是这样练出来的。这逛景点同恋爱是相关的,那时我们没想过谈情爱,而政治运动又太多,一不运动,就抓紧时间找书看。”
后来总算巧遇一位尼,问她才知道去莲溪寺的路径,并非是阳关大道,而是走并不太宽的路,从一个侧门进入,进得里面四处静悄悄,同少林寺的现代商业喧闹形成太大的反差。放眼望去,是一哇哇绿色菜园,生机盎然,可见这里的佛门传统气息还很浓,自食其力,原是佛祖的基本训谕之一。完全靠着百姓养活众多僧尼道士的宗教,不仅不受社会人们尊敬,还可能要给社会制造麻烦。
艾教授给肖贝师傅打了手机,听得是一位少女样的声音:“找我们师傅啊,你们从什么地方来的?有什么事?”
艾教授:“受您的师傅的一位高徒的指引,专门从远地来拜访您师傅的。”
“请问贵姓?”
“不敢,卑姓艾,草叉艾。”
一会对方回话:“我师父有请,请您在门口等着,我去接您。”一会来了位尼,带艾教授们曲折到了一处绿树掩映的一栋平房。
一位大约五十多岁的女尼接待了他们。艾教授同她握手时:“肖师傅,很荣幸能见到您。”
“静能已经给我来电话,是你们要来的,一路辛苦了。”艾椿这才知道“静能”是网友“槛外人”的法号
“您的高徒善解人意,且乐于助人。”艾教授。
“听她,她曾经听过您的讲座,也算是您的学生。”
艾教授这就想不起来了,但佛门规矩,是不能随意打听身在婆提树下人的前情现况的。难怪“槛外人”的回帖有几分温意。
肖师傅让刚才引路的尼带着落难妹出去看看寺院景致,然后她听了多副教授介绍了落难妹的苦难人生和她奔佛门的原因和决心。
肖师傅不时轻轻点头。艾教授在一旁有意无意的打量肖师傅,精神中似有一种特别的宁静和勘破人生迷局的大智慧,她的脸型总使他想起另外一个人,遥远记忆中的一个人。
“能不能留下来,我不能做主,但是我会向主持推荐,你看静能让二位居士来了,可见你们很慎重。”
一会尼同落难妹回来了,肖师慈祥的对落难妹:“来这里不是随便想来就可以来的,就是人来了心不来也等于没有来。你的要求,我们会研究,你先回去等着这边的决定。”
落难妹双手合十,先向室内的观音致敬,然后徐徐屈膝在蒲团上,从容对着肖师傅行大礼:“师傅,我的心早就到了佛门,请师父收下我。”
这次的屈膝何其优雅,而一年半多以前在火车上的那次惊天一跪,是何其惊慌。
肖师傅起身扶起落难妹,她既不同意,也不不同意:“阿弥陀佛,你的心贫尼知道了。”然后转身对尼:“吃中饭了,带居士用顿斋饭吧,饭后来此喝茶。”
吃饭时艾教授对尼:“你们师傅看得出很有学问。”
尼:“师傅以前还是研究生呢。”
这一无意的一句话,勾连起艾教授一系列联想。
饭后尼又带艾教授等回肖师傅处,茶已经泡好,艾教授:“这茶是武汉本地的吧,我大学的老师是武汉人,那年我同老师一起到农村搞斗批改,这个斗批改现在的中年青年很少有人懂了,就是到农村过艰苦的生活,并劳动改造知识分子。我老师请我在农村茅庐里喝了几回茶,有回正当大雪,没活干,老师用雪水烧开,还记得那茶味真好,味道同这茶味很一样。老师是从武汉附近的家乡寄来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