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舍道,“比如我立一宗:蛇有足。你便可直接反诘:此宗与现量相违。”
玄奘点头,因明立量,最常见的便是三种量,即:现量——用事实证明;比量——用逻辑推论;圣言量——圣人所。
这其中,“现量”是指尚未加入概念活动,毫无分别思惟作用,仅以直觉去了知外境的自相。“蛇有足”自然便是典型的“与现量相违了”。
“我明白了,”玄奘道,“与现量相对应的是比量,就是通过逻辑推理而获得的知识。宗支中既然有‘与现量相违过’,自然也有‘与比量相违过’了?”
“正是,”僧伽耶舍微笑道,“法师当真懂得举一反三,与比量相违过有很多,比如‘人不会死’。”
紧接着,他又给玄奘讲解了宗支的其它七种过失以及因支的十四种过失,三种比量及立破的一些方法。
老法师侃侃而谈,玄奘在一旁默默谛听。尽管因明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但对于玄奘来,入门却也不难,毕竟他在西行之前,曾经师从十三位名师,向其中的六位学习过瑜伽理论,而瑜伽理论中便有因明的成分,如今一遇名师指教,自然能够排疑解难、融会贯通。
迦湿弥罗国地处北印度,气候寒冷多雪,出产龙马及各类新奇的草药等。僧伽耶舍长老也精通医方明,常为来寺院挂单的僧侣百姓看病。他看病的方式很特别,凡是生了病的,首先要求绝食七天。在绝食期间,一般都能自动痊愈;确实不能康复的,才开始用药物施治。
后来玄奘发现,这种奇特的治疗方法并非僧伽耶舍法师独有,五印度的僧医与巫医给人看病,基本上都是如此办理。不同的只是,僧医使用药物加经,巫医使用药物加咒语,但首先要绝食三到七天却是他们共同遵奉的。
在很多医者的眼中,食物是致病的根源。因此他们主张对病人先“净身”,即先把病人身体内外荡涤干净。手段不光是绝食,还有催吐、催泻、放血等方法。他们认为,只有病人的身体洁净了之后,用药才有效果。
有时,僧伽耶舍法师也同玄奘一起,到附近的山上采集草药。他告诉玄奘,遇到疾病伤痛,迦湿弥罗的巫医们是如何治疗的,僧医们又是如何治疗的。这两者之间虽有不同,却也可以相互借鉴。
玄奘对印度的医方明深为佩服,印度人称医生为“阿优吠陀”。“阿优”的意思是生命、年龄和寿命;“吠陀”的意思是知识。所以“阿优吠陀”合起来就是有关生命的知识。外乡的人们又称这种医学为“吠陀医学”。
吠陀医学中有“地水火风、和合成人”的“四大”学,认为人体“四大”各有一百零一种病,则全身共有四百零四种疾病。
《阿闼婆吠陀》据是印度最早的医书,里面记载了七十七种病症之名,并开出了对症的药方,当然,其间也夹杂着一些巫术和咒术。
不过,对于玄奘来,最著名的“阿优吠陀”是耆域——佛陀时代的名医。佛经里,关于他与佛陀的治疗事迹俯拾皆是。
僧伽耶舍长老便非常敬佩耆域,视其如神,尊他为“佛家医圣”。
《佛奈女耆域因缘经》中,完整地记录了耆域的故事,玄奘将此作为医学故事书,看得津津有味。
耆域又名耆婆,是摩揭陀国国王频毗娑罗的私生子,他的母亲是一位婆罗门长者的养女,据是在奈树花下拾得,因而被称为“奈女”。
频毗娑罗王曾在一次巡游中来到这位婆罗门长者的家中,与十五岁的奈女相遇,并且趁夜偷偷摸上她的闺楼,与之共度一宿。
离开之时,频毗娑罗王取下手腕上的金环送给奈女,对她:“如果你怀了孕,便是我的王种,是女儿你就自己留下,若是儿子就还给我。以此金环为信。”
后来,奈女果然怀孕并生下一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