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一篇科学文,会深奥一些,不喜欢的也可以跳过。
本周《自然-通讯》发表的研究发现,在社交伙伴在场的况下,野生黑猩猩的糖皮质激素水平会下降。
社交关系的好并不仅仅体现在激烈的应激时刻,因为已知在有压力和无压力的环境下,糖皮质激素水平都会因其下降。
物理和心理应激会干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轴),轴是神经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调节许多人体生命机能。
而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种几乎存在于所有脊椎动物体的应激激素,在个体感受的压力水平升高时,其分泌水平也会升高。
对于人类而言,社交互动可以缓冲应激影响,但是人们对其它动物如何调控应激了解不多。
黑猩猩的社交行为有着非橱确的分类,“猩”们会相互梳理毛发,分享食物或是在其他活动中彼此帮助,因此是十分理想的观察对象。
对于黑猩猩的社交减压现象通承两种假说:社交缓冲假说和主要效果假说“者认为社交对轴的调节只在遭应激事件时起作用,而后者认为不管是否遭应激事件,社交对轴都有调节作用。
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人类进化研究所及同事比较了乌干达丛林中一个群落的17只野生黑猩猩休息(对照)、和伙伴互相梳理毛发(日崇交行为),以及遭其他群落的猩猩或听到研究员学黑猩猩叫并敲树干(可能危及生命的状况)之后,其尿液的糖皮质激素水平。
在应激环境下,社交伙伴在场可以抑制黑猩猩糖皮质激素上升;另外,社交伙伴帮忙梳理毛发后,黑猩猩糖皮质激素下降至低于休息后的水平。
这和双方的别没有显著关系。结果表明,社交活动对非应激状下的轴也存在调节作用,因而支持主要效应假说。
总地来说,这些发现表明社交互动在减轻任何状下的压力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可能有助于保持健康。
现代社会早已脱离不了社交,这篇文章就从生物学的角度阐述了。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