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华到单位就追着领要事做,可农牧局的领忙着紧张的秋收工作,根本无暇顾及他的要求,扔给他堆文件和资料,让他慢慢悉西藏的农牧政策和况。
宋建华只用了两天时间就把文件和资料翻看了遍,而且还做了大量笔记,把关键数据摘抄到自己的小本本上。虽然对西藏的农业发展、生环境、气候特征等有了基本认识和了解,但这都是纸上的信息,他急于深入实地看到具体况。
第天,宋建华从食堂拿了些馒头,又灌了壶水,徒步走到郊区。左顾右盼时,辆拖拉机开过来,他追着跳上去,连说带比划地要农民带他去村庄看看。
拖拉机来到拉萨近郊堆龙德庆县个风景优美的小村庄,这里的村民正忙着收割青稞。宋建华心中暗暗叫好,向赶车的老乡吆喝声便跳下车去,拍拍屁股上的牛粪灰就跳到青稞地里。
地里的每束麦穗都金黄饱满,沉甸甸地低着头。宋建华面对这有着悠久种植历史,被藏族人民称为天神赐给人类的神奇植物激动不已。他摘下束麦穗仔细掂量,明显感觉比老家的麦子分量重。他用力搓散数数颗粒,又目测了下种植密度,当估算出亩产超过百斤时,惊喜地欢叫起来。邻地的农民放下镰刀看着他,好奇地打量这位不知从哪里跑来的汉族小伙子。
他再次细细端详着手中神奇的高原植物,发现青稞外颖壳分离,籽粒露,从外形上看极像老家的大麦。叶,厚而密,较淡。再捏捏麦秆,发现茎干粗壮,表面光滑,空心且韧强。他又刨出根茎,仔细辨别生根和次生根的发育生长况。回忆着书本上说的:青稞是世界上麦类作物中葡聚糖最高的作物,达到小麦的50倍,具有提高机体防能力、调节生理的作用。想到只有它能顽强生长在高寒缺氧、阳光辐射强烈的高海拔地区,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宋建华从心里对饱含西藏人们感和文化的青稞充满了敬意。尤其了解到青稞就是中原地区有着五千年种植历史的大麦的祖先,他就像找到了根,觉得自己就是这块土地远归的儿子。
可是,从资料中知道,由于受到自然气候、技术水平、耕种面积和农业水利设施的影响,青稞的总体产量并不尽人意,西藏的农业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也远远低于全平均水平。宋建华边转边看,发现农田受地势的限制,大都零散地分布在山坡和河滩,土地的灌溉面积不大,几乎没有像样的水利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也不高,农民都是手工劳作,靠天吃饭。他忧心忡忡地想,自己要干的事很多啊!
宋建华从麦地里出来又钻进羊群,抓住只健壮的公羊,用力扳着羊角和它较量。公羊怒目横视,两只前脚有力地抓刨地面拼命挣扎,母羊吓得惊慌失措,小羊“咩咩”乱叫。宋建华在家就经常这样和自家的公羊较劲,目的是观察羊的生长况和健康状况,般他都能连续撂倒好几只羊。但是今天明显感觉到了对手,口像有团棉花,小臂不能持续发力,稍松懈,狡猾的公羊反把他放倒在地。宋建华吃了嘴泥,说:“不算不算,我今天是高原反应!”母羊们“咩咩”叫起来,像在嘲笑他。
宋建华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又瞄准头黄牛。说它是黄牛好像又不是,毛发短细,尾巴小巧,但是又和想象中的牦牛相差甚远。这次他不敢轻易出手,而是从刚才公羊刨松的地面捡起块石头扔向它,想通过黄牛的奔跑速度查看它的体格状况。可是,黄牛只“哞”了声,甩了甩尾巴瞪了他眼,依然依恋地面上所剩不多的青草,步也不肯挪动。宋建华再次捡起块石头时,个扎着长辫子的牧童跑了过来,对他“哇哇”乱叫通,还愤怒地举起了鞭子。宋建华赶紧跑下山坡。
他慢悠悠走到村头,拍了拍笔直挺拔的杨树,又来到水渠边尝了几口有牛粪味的渠水,掏出本本写了几个字。天快黑了,他还不想走,又转到村里想看看家牲口的养殖况,可是在房前屋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